Satori

做这么长时间的翻译了分享点心得吧

【又是没人看的自言自语瞎bb】


1、直译和意译


    其实没有绝对的“哪种是好的”的说法。而且一般情况下也不可能完全直译一篇文章,或多或少的意译肯定是必要的。


    但是这个度就很微妙,毕竟呢意译多了呢很可能就会出现翻译主观意识太强曲解了原文或影响读者理解原文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个人认为就不是翻译得“不好”而是“错了”——这是绝对应该避免的。


    强调了很多次,信达雅,是递进关系。


2、翻译风格


    这个真的是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毕竟对于每个人来说,“翻译的职责”也是不一样的(放在后面讨论)。


    林语堂说“翻译就像给女人穿丝袜”。那既然如此就有喜欢黑丝有喜欢白丝有喜欢肉丝的。同样一条腿,翻译的语言风格给人带来的阅读感受肯定也是完全不同的。


    一篇严肃的新闻,让一个喜欢用流行语抖机灵的翻译翻,也能翻译成段子。一篇白话小说,让喜欢古风国学之乎者也的翻译翻,也能拿去出语文文言文题目。


    笼统地来说,翻译风格一大半由译者的心态决定,还有一小半是由作品题材决定的。一个轻松幽默的题材,会有让翻译的心和脑子都燥起来,每个毛孔都散发着想得瑟的气息。一曲节奏舒缓明晰,朗朗上口的旋律,就能让译者手痒得想四个字四个字七个字七个字地填词。


    在保证不会“错译”的前提下,“翻译的语言风格”就是翻译的卖点。一些平平淡淡的作品,很可能因为翻译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而大火,继而这部作品就会变得离不开这个翻译了。确实不失为一条路子。


    当然,“没有风格”也是一种风格,不如说可能是最难的风格——即能像变色龙一般无限贴近原作的语言风格来进行翻译。这就要求你不仅得什么都懂,还得什么都会用。白话的东西往白话了翻,本来就文邹邹的东西往文邹邹了翻。可爱小女孩的台词往萌萌哒翻,地痞老大哥的台词往流氓上翻。能做到“无形”的,都是先“无我”的。


3、翻译的本分


    翻译的概念是什么呢?个人理解的宏观上说的翻译,应该就是把一种表达系统的内容,转化为另一套表达系统,来帮助受众理解。


    这个概念中有两个要点,一是“表达系统”,二是“帮助”。私以为,正是因为翻译们这两点的认知和执行力各有不同,才使翻译成为了一门很大的学问。


    “表达系统”指的可以是语种、古语言、现语言、方言,甚至可以是语言风格和思维风格。当我们讨论一个概念,发现对方听不懂,而我们说“举个例子”——这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你企图通过转化思维风格“从概念型到具体型”,来说明理论。


    那么,既然语言风格也是“表达系统”的一部分,在翻译的过程中,它又承担着什么角色呢?它是“需要保留的东西”还是“需要被翻译/美化的对象”呢?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翻译都有自己的理解。甚至针对不同作品,态度也会完全不同。就比如一句俳句,日语是575的格式带季语,那究竟是要翻译成五言?七言?353?575?445?337?季语是保留?还是化用?或者干脆隐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理由,很难分出什么高下(在翻译“正确”的前提下)。


    “帮助”一次所造成的分歧更好理解。有人喜欢帮一次帮到底,即使是晦涩难懂抽象模糊,概念性词句偏多的原作(典型的比如八爷的很多歌词),也翻译成具体的便于理解的文字。让看到的人瞬间就明白“这是在说什么”。


    这类译者是极有勇气的。至少在我看来,敢这么做的人,得先敢说自己就像原作者肚子里的蛔虫一样把他的脑回路摸得一清二楚才行。毕竟我这种怂人,真的太怕曲解原意翻译错了。


    而有些人的“帮助”则比较“点到即止”。如果原作很暧昧,那我也不说死。既然母语国家的人看到这些话都得分析个半天,那我也不说明白留着让大家分析去。这种或许该被称为“保守派”,多是些谨慎的人,但也因为谨慎,自己的风格也就不会很明显,是不容易混出名头的。


    那么,说到底,到底哪一种翻译才算是好的翻译呢?


    要我个人来说的话,大概没有什么翻译,是能被称为“好翻译”的。翻译,只能根据“是否有错”和“是否受欢迎”这两个系统分成“错的翻译”,“没错的翻译”,“不受欢迎的”和“受欢迎的翻译”这四种。当然——错的翻译完全可能极受欢迎,没错的翻译也可能无人问津,这很正常。甚至可以说是国情。


    鲁迅的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概是说:“国人见了一个版本的翻译,就见不得第二个版本的”。


    毕竟我们接受了差不多20年有保准答案的教育方式。除了“错的和不好的”,一定得要有“对的和好的东西”存在才行。却不知道,除了原作者,无人可说这就是“对的理解”,除了受众自己,也无人可说这就是“好的翻译”。翻译作为一种对“人”的服务,面对的主观挑战实在太大了。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个体所认为的“好的”——即“受欢迎的翻译”,就成为了王道。只要说你好的人多了,便是错的也是好的。于是本该中立服务原作者和受众群体的翻译们就会产生一些微妙的歪斜。原作者天高皇帝远,受众群体基数极大带来的关注量上升,稍微权衡一下,讨哪边的欢心更重要是很明显的问题。


    也不要觉得这种做法不好。实际上,如果翻译能凭一己之力让受众群体增加,最后肯定是会把热度变现还到原作者身上的,也算是帮了人家。


    但就我个人来说,是没有这个能耐的。所以选择不这么做就是了。我所能做的,也就是尽到我所认为的翻译的本分:尽量不出错。


    毕竟我是个怂人么。

评论